百里侗乡,千年画卷 | 三江农民画的“前世今生”
01
溯源:延续千年文脉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中国文化百强县等称号。三江除歌舞、美食、剪纸、刺绣、银饰、建筑等传统民间艺术外,还孕育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三江农民画。

图源:柳州文联
三江农民画(侗画)源于唐代“侗彩绘”,可追溯到百越新************晚期,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文化遗存,几何形印纹陶,再演变到近代楼桥雕绘,融入了民间彩绘、唐卡艺术、刺绣图案、剪纸艺术、建筑文化等绘画艺术特色,展现了侗族人民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农耕文化、天文历法、神话传说等多元文化。
在三江农民画萌芽阶段,《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志》记载了侗族人在鼓楼、桥梁和庙宇上的彩绘图案,创作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故事和侗族群众熟悉的各类花草、鸟兽、鱼纹、太阳、星月等素材。到20世纪70年代,三江农民画进入成长阶段,当时县文化馆组织干部深入村寨开展农民画创作辅导,培养了一批农民画创作队伍,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三江农民画作品。直到20世纪80-90年代,三江农民画发展逐渐步入成熟阶段,通过参加国内各类画展,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三江农民画品牌。直至今日,三江农民画已经全面迈向新发展阶段,2012年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以新乡土绘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了侗乡人民推进文化振兴的宝贵财富和三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摄影:李玉祥

摄影:严跃新
纵观三江农民画发展史,其兴起与发展,始终与侗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早期阶段,农民画家们大多以锅墨、蓝靛为颜料,以树枝为画笔,将日常生活、劳动场景与民族信仰绘制于墙壁、纸张或侗布之上。这种创作源于自娱自乐和精神寄托,却真实记录了侗族的历史变迁与审美情趣。例如,描绘讲款、多耶、斗牛、赛芦笙等场景的画作,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侗族社会结构、民俗活动的生动再现,成为研究侗族文化的“图像志”。
02
传承:坚守百代匠心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千百年来,三江农民画以其题材鲜明、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和思想朴素著称,在传承上既守住了“民族味”,又融入了“新风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摄影:李玉祥
三江农民画艺术的传统“烟火味”来源于三江侗乡大地上的人文历史遗迹、自然生态风光和生产生活场景,在这样特定历史条件、特定民族区域和特定发展环境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三江农民画艺术,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特色和时代色彩,其审美视角独特,色彩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题材选择自由,构图天真浪漫,可将其艺术特点概括为:“随心所欲”的题材选择,“天真浪漫”的画面处理,“毫无道理”的色彩构成,在绘画艺术殿堂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民间文化内涵,也正是这种特有的地方艺术沉淀,使得三江农民画在艺术发展层面上走出了大山、迈向了殿堂,并在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中完成新使命。

图源:柳州文联
为保障艺术传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三江探索出系统化的活态非遗传承机制。比如,通过建立三江农民画传承基地、三江农民画工作室、三江农民画博物馆等实质载体,举办“联农带农富农三江农民画创作技能提升培训班”等方式,对创作者进行持续培训。同时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将三江农民画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培养了一支老中青少相结合的创作梯队。例如,8岁的小作者吴垣臻的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青年农民画家陈美美、荣雪莲作品入选最高等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作品展即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展区(年画)并入选进京作品(全国仅有5件年画作品进京展)等,便是这系列举措成效的生动缩影。
传承有序是艺术最强的生命力。三江农民画的发展根基在乡土,艺术生命也在乡土,三江农民画的艺术传承早已深深融入到三江当地的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不断沉淀着侗乡人民的生命智慧和艺术积淀,并且一代人接一代人与时俱进去守正创新,灿烂的艺术星火也必然持久屹立在文化振兴道路上绽放光芒。
03
创新:迎来十里春风
长期以来,三江农民画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发展理念,在坚守艺术信仰中创新发展乡土绘画,并在新时代艺术舞台上展现出特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
在创作题材与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融合上,三江农民画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艺术对话姿态。本土画家们在继续描绘侗乡传统风情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并刻画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工业文明等新时代主题。例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推介活动中,三江农民画与农特产品一同展出,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侗乡的新故事新风貌。长卷系列作品《幸福侗乡喜迎亚运》《侗乡百节》《惊奇柳州》《财源茂盛达三江》《百年工运壮丽征程》《文明乡风》《新青春智未来》等新作,则在传统技法中融入了符合当代艺术审美和地方发展成就的新主题创作理念。

图源:柳州文联
随着新乡土绘画艺术的兴起,三江农民画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定位、新主题和新思想上均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变化和创新融合,绘画主题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创作技法更加多变,传播途径更加宽广,创作目标更加明确,艺术信仰更加纯粹,思想境界更加升华……但万变不离其宗,从三江农民画到新乡土绘画,不变的是艺术创作初心使命,超越的是艺术成长艰辛之路。一路走来,春华秋实,发展至今,三江长期从事三江农民画创作的作者达1000余人,约300幅三江农民画作品在全国、全区画展和比赛中获奖,三江农民画产业链产值达1000余万元,先后出版《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侗族农民画晋京展作品集》《三江农民画精品集》《三江农民画艺术论集》等专题成果,通过探索“种文化、搭平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主动发挥文化赋能,积极推进文化振兴,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引领文化振兴、文化振兴赋能文化产业的“文艺赋美乡村”发展新使命、新征程。
04
展望:绽放一枝独秀
三江,这片文化底蕴深厚、充满艺术活力的土地,为地方农民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下一步,三江将继续制定出台系列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积极举办系列群众性乡土绘画主题活动,坚持“送文化”到基层和“种文化”到手上同步走,做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激发三江乃至全国乡土绘画的文化创新活力,为基层培养更多的乡土文化能人和文艺社团,持续推动民间优秀艺术繁荣发展。

图源:柳州文联
不断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更深层次路径,是三江农民画承载的时代使命和必然趋势。超越纯粹的艺术创作以及产业增收,三江农民画将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的重要元素。通过打造三江农民画特色村、开发三江农民画研学线路、建设乡土绘画之都等举措,使三江农民画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乡风建设和产业发展之中,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艺兴村,让三江农民画在“文艺赋美乡村”和助力文化振兴的道路上结出更为丰硕的艺术果实。
从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到百代匠心的执着坚守;从十里春风的创新融合,到一枝独秀的华彩绽放,三江农民画的新乡土、新气象和新机遇发展之路,是一条深植传统、拥抱时代的文化大融合发展之路。今天,这支曾经描绘在侗乡村村寨寨的画笔,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点亮文化振兴的希望之光。比如,2024年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首展,209幅入展农民画作品中三江农民画作品占半数以上;在2025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作品展览中,三江的陈美美、荣雪莲等6名农民画家作品入选,创造了三江侗族自治县在全国新乡土绘画艺术领域的新作为和新地标。

图源:柳州文联
在文化振兴和民族复兴之路上,三江从来没有缺席,也从来不会滞后,将以新乡土绘画艺术为桥梁纽带,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全民参与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坚不可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注入艺术动能和强劲动力,让乡土绘画在新时代绽放艺术之光。逐梦艺术殿堂,三江必将信心满怀,主动以三江农民画的浓墨重彩,绘就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脚踏实地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接续前行。
微博
微信

抖音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