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6-12-27 08:41   

  

一、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情况  

二、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思想文化相互竞争、渗透和融合日趋激烈  

(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  

(三)互联网发展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挑战  

(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  

三、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指标  

四、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二)实施文化艺术精品战略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五)构建新型文化产业体系  

(六)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七)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八)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九)开展文化扶贫行动  

(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扶持  

(三)建立健全考评体系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三五”时期,是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时期,是柳州市实施“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实现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和产业改革创新发展、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目标的攻坚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探索柳州市文化科学发展方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创具有时代特征、柳州特色、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局面,结合柳州文化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柳州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围绕建设“广西文化强市”远大目标,深入实施文化事业繁荣系列工程、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工程。经过五年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了发展的主旋律,正确舆论导向引领着社会新风尚,文化自觉自信逐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新闻出版事业稳步推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才队伍稳步提升,柳州市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宣传舆论导向正确有力。市属新闻媒体、出版发行单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书香龙城·文化柳州”全民阅读活动,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为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创作产生了舞蹈诗《侗》、原创音乐秀《蜻蜓》、广西首部十二个世居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彩调剧《红瑶梦》、中国侗族大型风情实景演出《坐夜》5部大型舞台剧目。彩调剧《红瑶梦》和舞蹈诗《侗》分获第八届、第九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此外,舞蹈《仫佬仫佬背背抱抱》获国家“荷花杯”金奖和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柳州市与国外专业团队打造的弦舞蜻蜓女子乐团,赴荷兰、比利时开24场欧洲巡演大获成功。7作品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书法作5人次获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摄影作品《三人行》等获国际、全国摄影奖,大型民俗摄影专题集《中国侗族在三江》参加法兰克福书展。2013年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荣获第二届“广西十大创意”奖。经过五年的持续打造,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已成为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柳州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全市有各类博物54家(国有16家,非国有38家),数量位居全区第一,其49博物馆被纳入全区“百家博物馆”,自治区文化厅在全区推广柳州博物馆群建设经验。柳州工业博物馆建成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家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全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21处、市县级1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自治区级30个、市级45个、县级13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名、自治区级23名、市级5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平台24个。拥有侗族文化、苗族文化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江县的高友、高秀、高定、车寨、平岩等5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卓越。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而先进,柳州市图书馆实施维修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场馆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连续五届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是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三江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柳州市博物馆、柳州文庙在全区率先实施夜间开放。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是国内最大的水上浮动舞台,也是柳州市最大的惠民平台之一。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坚持“文化惠民”,实现引客入柳,推动三产发展,带动文体休闲基建发展,完善柳江沿岸景观,提升我市“水上运动娱乐之都”的实力。全市86个乡镇实现文化站全覆盖,建成40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56个社区实现社区书屋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1147家,实“村村有书屋”目标。全市991个村点安装“村村通”直播卫星74627套,建成48个乡镇无线发射台站,广播覆盖达95.76%,电视覆盖达99.12%。为农村免费放映电影55576场,观众人数达6058138人次,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电影放映5007场;从2014年起为社区居民、农民工、中小学学生免费放映电影1546场,观众人数达642369人次。“柳江之夏”群文活动、三江县《侗不离酸》、柳城县“百村百戏”获文化部“群星奖”。元宵花灯展、龙城金秋、农村文艺会演等活动常年举办已形成知名品牌,业余文艺团队达1000余支,群众文化活跃度全区领先。鱼峰区“鱼峰歌圩”创建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柳南区“为老工业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实践探索”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三江县、鹿寨县获得2014-2016“全国文化先进县”。融水县安陲乡、三江县梅林乡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鱼峰区、三江县林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按照市委统一部署,于201410整合成立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全区率先完成国有院团改革,组建柳州市演艺集团。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博物馆理事会,成立由全市50多家博物馆组成的“柳州博联”。推进新老媒体融合,柳州广播电视台建成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和广播电视于一体的区域化、多终端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官方网站、网络电视台、手机频道、互APP应用等多种新媒体业务,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文化产业实力迅速提升。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市区形成东、西、南、北、中5个文化产业重点片区,文化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柳州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百里柳江凤凰河文化旅游区、中国东盟(柳州)绿色创意印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柳州市文化产业结构合理、业态丰富,初步形成以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展演、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和文化生产服务等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对外文化交流跨越发展。“十二五”时期,柳州市国有艺术院团共进行境内外演出1600多场,观众逾100万人次。引进中外优秀剧目180多个,演出近300场,观众达30万人次。柳州画院举办境内外美术展览60多个,观展人数超过10万人次。舞台艺术精品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和原创音乐秀《弦舞蜻蜓》分别赴东南亚、中亚和欧洲演出。成功举办“美丽柳州——书画作品晋京展”和“美丽柳州——民族风情台湾花莲凤林书画作品展”。通过五届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的成功举办,引进巴西狂欢文化及意大利威尼斯狂欢文化,促进了我市与国际知名城市文化、体育的交流。

——文化市场运行健康有序。文化市场经营活动繁荣有序,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连续多年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优秀,连续多年获全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及十大案件办案单位,“扫黄打非”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表彰,文化市场持续保持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二、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自治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文化发展上就构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一)思想文化相互竞争、渗透和融合日趋激烈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网络信息文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临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思想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更大压力,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必然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加强思想文化引导势在必行。

(三)互联网发展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挑战

从传播环境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现阶段覆盖最广、受众最多、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既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新渠道、新载体,也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

30年改革开放,柳州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如今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选项的特征。人民群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变化不断加快,对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柳州市文化改革发展还面临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产业总量不大,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仍相对落后,距支柱产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偏低,文化消费不足,直接制约着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三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四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需要优化,党委、政府主导、多部门合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商业、农业、教育等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五是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三局合并,行政执法职能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任务重、责任大,监管点多、线长、面宽相适应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六是文化人才队伍仍然薄弱,高端缺领军人才,中端缺骨干人才,基层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机制还不健全。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破解,迫切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转变方式、增强活力,全力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托广西“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柳州市“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整合资源、优化供给、突出特色,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扩大开放、促进融合、激活潜能、鼓励创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广西文化强市和西部地区重要文化中心,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努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坚持统筹协调。加强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精品创作与群众文化、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与科技、创意、金融、商贸、旅游、教育、体育、通信、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坚持传承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柳州特色文化资源整理和开发,创新思路,努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与结构,拓展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手段,有效提升文化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广西文化强市和西部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为总目标,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柳州民族文化深厚底蕴优势为重点,2020年,基本建立起历史文脉清晰、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体制机制先进,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领先,整体水平和发展实力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文化强市。

(四)主要指标

——思想理论建设有效加强。推出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更加巩固。

——核心价值引领成效显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全面、深入推进,全体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得到巩固和提升。

——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繁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快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柳州特色、柳州印记、柳州品质的优秀文艺作品。力争每年推出10以上体现“中国梦”主题,反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彰显柳州特色文化,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精品力作,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方面形成日趋繁荣的创作局面,逐步形成柳州文艺的高地、高原、高峰。将《柳韵》办成有较强影响力的纯文学期刊,实现一本杂志代表一座城的目标。“十三五”期间,获国家大奖或自治区奖的艺术作品数量进一步增加,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主要创作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优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成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不少200元;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不低于60%;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不少450平方米;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不低于6%;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覆盖率90%;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90%

——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创业、创造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重点,文化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群发展初见规模,与科技、金融、旅游、商贸、教育等形成融合发展态势,建成10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100家重点文化企业,初步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占全市GDP不低于5%

——优秀文化传承生机勃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深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博系统博物馆安防达标率达90%以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体系,加强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建设工作,初步形成全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战略性培育和整体性运用,具有柳州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建成。

——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有效。全市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更加灵活、平台支撑更加有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范围、项目不断拓展,在“一带一路”和东盟合作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形成政府、机构、民间多主体多渠道,“走出去、请进来”项目合作多类型多方式,以及演艺、书画、非遗、文博、传媒、出版、学术、文创等多领域多品种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十三五”期间开展重大国际文化交流项5次以上。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全市人才工作中的文化人才“小高地”建设卓有成效,与文化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基本建成。政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区域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得到缓解,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带动全行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行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准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培育或引进各类高端文化艺术人才10名,高科技文化人才10名;培育优秀文化管理人才100名,基层文化骨干人才1000名。

四、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1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加强媒体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决策部署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

2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柳州社科人才优势,组建专业团队,培养智库专家队伍,着力打造柳州文化发展智库平台,围绕柳州文化发展中所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推出符合柳州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新常态下柳州市的文化发展提供咨询对策参考。

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柳州精神,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4.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全面优化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扎实推进文明城区、文明县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百姓宣讲“百千万”、“雷锋超市”志愿服务站活动。加大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点在人的文明素质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农村创建等薄弱环节实现突破。

(二)实施文化艺术精品战略

1.  开展“美丽南方”系列文艺精品创作。以迎接自治区成60年为契机,打造“美丽南方”品牌,推动柳州文艺工作创新发展。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艺术创作项目签约制度和艺委会评审制度,引进文化名家,实施柳州文艺“造星”工程,培育柳州艺术创作群体和各门类的领军人物,创作具有鲜明桂风壮韵特点和体现柳州风貌的文艺精品。

2. 开展民族特色艺术精品创作。加强“一带一路”题材、现实题材、民族题材、工业题材、农村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未成年人题材创作等,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创新艺术形象、融入现代理念、优化时尚包装,创作符合当今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民族艺术精品。“十三五”期间,市、县区两级文艺团体、文化馆、创作研究单位创排晚会 25台以上,推出大型舞台剧目3-5台,打造文化旅游实景演出1-2台,文学作品50篇(部)以上,书画作品300件以上。县区艺术表演团队每年力争演出100场以上,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每年演出100以上。每年出版1-2套反映柳州发展变化、体现柳州文化元素的著作或丛书。

3.  推动广播影视艺术发展。大力实施广播影视精品战略,扶持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以及工业、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等重点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推出一批优秀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广播剧等。力争摄1-2有柳州特色、水准高、影响大的电视剧或电影。

4.  加强文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到创作、展演和评论各实践各环节。期间,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0篇以上广西区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评论文章。

5.  整合资源,推进设施建设。整合市、县区艺术团体资源,加大两级财力支持,优化创作生产条件。加快艺术创作基地、柳州文艺家之家、柳州美术馆等文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优秀民族艺术创作群体和表演团体,建立符合艺术规律的长效运行机制。整合“百里柳江”环江旅游码头,深挖水域资源,打造柳江码头经济文化带。统筹运营若干财政性投资形成的文化设施,探索市场化运作与公益性目标相结合的新路子。

6做好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加强宣传和媒体资源支持,统筹协调市县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对重大艺术创作的策划报道、动态跟踪、专题访谈和热点评论。利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制作播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精品片段、视频推介和新闻话题,营造有利文艺繁荣发展的舆论氛围。

7.  提升节庆品牌文化内涵。借势全域旅游发展,深挖“水上娱乐运动之都”、狂欢节庆、民俗节庆等活动的文化内涵,打造柳江经济文化旅游带。

  

文化艺术重点项目:

柳州艺术创作生产基地、柳州艺术长廊(集书屋、展陈、培训于一体的文化基地)、柳州文艺家之家、新建柳州美术馆、新建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城乡艺术教育培训工程、艺术中心升级改造。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优势,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单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转变。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经营(管理)、特许经营、公助民办等途径,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公共文化投入、管理和供给效率,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机制”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

2.  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根据文化部关于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免费开放等工作,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总体思路,推进市群众艺术馆、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建立理事会,逐步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内部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现代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管理、监督和保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以国家、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依据,制定和实施柳州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探索制度化、系统化的地方标准实施模式,形成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运行规范有序、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的目标。以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为标准化试点单位,研究、制定保障标准、评价标准,逐步建立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水平。

4.  深化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变化、多渠道,特别是移动消费迅速增长和高端消费渐成规模的特点,加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与时俱进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优化供给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成“中心馆”,各区县建成“总分馆”,形成设施成网、服务共享、资源互通、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新格局。二是丰富供给内容。依托我市人文优势和文化资源特色,创作开发多样化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有重点地培育、扶持、打造一批公共文化精品。三是改进供给方式。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推进“互联网+”,搭建新型数字化网络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四是实施开放供给。全面扩大公共文化领域开放,鼓励各级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供给,使知识、科技、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政府、社会、市场等多种力量,融入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提升供给总量、提高服务效能。五是增强“短板”供给。采取适度倾斜、项目优先的办法,确保经济困难家庭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生活,公平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六是增进有效供给。改进公益电影放映机制,推动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扩大政府采购公益文化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刘三姐大舞台周周演”、“水上大舞台天天演”、“东门戏台周末邀您看大戏”和“我的中国梦·想唱你就来——卡拉OK走村入屯进企业”等五大文化惠民品牌活动的节目供给。

5. 全面实施“书香龙城·文化柳州”全民阅读工程。制定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推进固定与流动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实体与数字结合的阅读设施、公共读物投放点以及城乡阅报栏(屏)等建设,推动家庭、社区、校园、农村、企业、机关阅读便利化。组织好各类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工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志愿服务,发展各类阅读组织,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捐书助读活动,支持实体书店、咖啡馆茶馆与图书馆合作开展阅读活动。推动农家书屋工程提效升级,完善出版物补充更新机制,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党报党刊和“三农”类报刊在农村免费赠阅。

6.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档案馆建设,“十三五”期间,市、县区两级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备档案安全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新型公共档案馆。把各级综合档案馆建成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按照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要求,加快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十三五”期间,市级和50%县级综合档案馆,建成数字档案馆。充分利用政务网、公众网平台以及各类网络资源,开展档案信息服务。

公共文化重点项目:

革命老区县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柳州市图书馆(含少儿图书馆);柳州市图书24小时智能自助化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城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项目;城区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申报国家级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调研成果应用;柳州市数字阅读公共服务平台;柳州市柳南区为老工业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城中区为民服务中心。

(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1.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制定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和保护计划。加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推进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和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争取规划期内名录数量有所提升。做好市、县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优秀传承团体的认定工作。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实施“东门长廊——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展演中心”、“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保护利用设施”和“三江侗族大歌展示馆”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期内,基本实现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全覆盖。推动知识普及、技能传习。

3. 振兴特色传统工艺。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创意设计与产品研发,促进传统工艺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传统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融入百姓生活,使之成为提高传承群体收入、扩大就业、带动文创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4.  统筹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创建工作。加强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研究整理、资源整合工作,统筹推进以自治区级苗族文化(融水)、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基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

5.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对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播展映活动。制定并实施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规划,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整理出版地方戏剧剧本。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传媒方式,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水平和传播能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持续做好以公益性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培训和演出服务。

6. 持续推进博物馆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做好工业博物馆、柳州文庙等公益性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强博物馆运行质量评估。结合各地历史人文资源特点,提升博物馆展陈特色,帮助融水、三江等县博物馆优化管理和展陈。积极推进柳宗元纪念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柳州抗战文化纪念园(综合博物馆)、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鹿寨县博物馆等建设,反映柳州厚重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群在文化惠民服务中的突出作用。

7.  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修编完成《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国保方案编制,完成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修缮及环境整治,建成陈列馆并对外免费开放。开展柳侯祠碑刻、柳州石刻、融水真仙岩石刻等保护工程。继续管理维护好既有历史街区,协调区域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风貌。推进柳州空压机厂、柳州造漆厂等老厂区工业遗迹保护利用,推动鹧鸪江凤凰巷工人生活传统街区保护工作,促进工业遗迹展示和利用,以工业遗迹、旧址为依托,融入工业、文化、民俗、节庆等元素,打造成为广西首个集旅游产品设计中心、创意文化设计中心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互动性成熟的文化创意集聚区,丰富柳州历史文化底蕴。

8.  开展重点文物申报保护工程。扎实做好柳江人遗址、柳侯公园、东门城楼、柳州石刻、融水真仙岩石刻、三江侗族村寨、丹洲古城等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实施第六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完善文物消防安全设施,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着力排除各种文物险情。立足实际,推进柳州历史文化保护立法工作。

9.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积极推动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申遗村寨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及研究、展示等基础工作。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等地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施中国传统村落、自治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市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管理工作。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重要不可移动文物的维修保护、规划编制、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改善镇容村貌。积极发掘新的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推进相关申报工作

10.  实施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程。积极申报白莲洞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重点加强白莲洞遗址公园综合利用,推进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巨猿洞遗址、柳江人遗址等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安全防护和展示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完善保护管理机构。

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白莲洞考古遗址公园、柳州抗战文化纪念园、张公岭军事遗址公园、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陈列馆、胡志明旧居抢救性修缮、广西农事试验场旧址修缮、柳宗元纪念馆、工业博物馆提升及工业文物保护利用、柳州文庙提升、正南门遗址修缮、柳州文物数据中心建设、市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市博物馆展陈提升、县级博物馆建设提升项目、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三江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程阳永济桥、岜团桥、马胖鼓楼、和里三王宫)、丹洲古城维修项目、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建设、柳江人遗址保护利用、柳城巨猿洞保护利用、廖磊公馆修缮项目、柳江隆盛九厅十八井修缮、柳城仫佬族古建筑群保护、古镇古城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全市重要文物消防安防防雷工程项目、柳州非国有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项目、民办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壮侗苗瑶文化(柳州)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三江县侗族大歌展示馆、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保护工程、融水县民族传统工艺技艺传承文化产业基地、东门长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柳州展示基地建设项目(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展演中心)。

(五)构建新型文化产业体系

1.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工作抓手,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多个产城融合、结构合理、带动就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柳州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华侨城)、东盟国际龙城府休旅世界、中航航空文化体验园、金绿洲“星光大道”、互联网数字教育基地、李宁体育社区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2.  加强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结合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实施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意创新能力和成长发展潜力的小微文化企业,营造文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重点打造柳州奇石节、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等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和数字影院建设,引导和促进文化消费。

3.  加快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乡镇、街区、村屯建设,形成“一地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特色文化精品培育战略,推出一批具有柳州特色、民族特点且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支持《侗》在惠民演出的同时开展国内外巡演,实现文艺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4.  加快推进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结合旧城区改造、老厂房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创意园、23度文化创意产业园、柳州工业设计产业园、石尚1966、柳柴基地等,集聚发展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出版和动漫游戏等文创产业,逐步把柳州打造成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市。以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为重点,拓展印刷生产、商务、展示、研发、设计和物流产业链,打造中国—东盟绿色创意印刷产业园柳州园区。

5.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升工程,支持园区基地更好地发挥创意孵化、人才培养、产业融合、平台服务、培育品牌等功能。实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推进原创动漫精品培育计划,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为重点,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书报刊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汽车休闲文化、汽车运动文化、数字内容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

6.  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按照“以大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信息、资本、教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以全媒体融合为发展方向,推动广电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广电立体化传播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广西柳州(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项目、柳州工业设计产业园、中航柳州体验园(一期)、东盟国际龙城府文化休旅世界、柳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柳州会展商务集聚区(二期)、柳州国际奇石文化产业园、“中国知青第一城”文化旅游体验园、广西奇石公盘交易中心及赏石文化产业园、广西壮瑶苗侗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体验园、柳州石196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天下侗寨”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体验园、文化艺术创意园、柳州市传统出版和新兴(数字)出版融合项目、柳州市金绿洲“星光大道”。

(六)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1.  全面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传输网络的优势,推进有线、无线和卫星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覆盖,实现全程全网、无缝连接,使用户可随时随地接收综合信息服务,享受全程全时段的视听节目。加速推进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广电建设,推动有线、无线、卫星融合一体化发展。开展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积极发展高清电视3D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广播、回看点播、电视院线、宽带服务、网络电商等新兴业务,使节目内容有效覆盖电视机、机顶盒、手机、电脑等多种终端,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加快构建广播影视数字化公共传播体系。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覆盖接收。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覆盖方式,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通过无线(数字)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和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6套广播节目;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和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增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设备升级改造、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开办合办科技致富、农林养殖、知识普及、法治建设、卫生防疫、运动健身、防灾减灾、水利气象、文化娱乐等贴近基层群众需要的服务性广播电视栏目节目,并逐步增加播出时间。把民族语综合类广播电视节目纳入相应公共服务保障范围。

3.  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推动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依托技术创新建设全媒体平台,形成包括柳州日报、柳州晚报、柳州新闻网、柳州日报网、数字报、柳州日APP、柳州1APP、公众微信号集群、官方微博在内的媒体矩阵。完善柳州报业大厦智能化和柳州日报社印务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建成集报刊出版、数字印刷、环保包装、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绿色印刷产业园

4.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全面升级广播影视信息和网络安全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市、县无线发射台(转播台、监测台、卫星地球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监测监管需要;完善制播传输、安全管理、指挥调度、预警监测、应急处置等技术保障系统,保障三网融合环境下内容源的安全可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意识形态及文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依托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专网优势,启动绿色互联网建设工程,加强互联网内容管控,为未成年人和用户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新型主流媒体重点项目:

柳州市广播电视台提升改造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联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无线覆盖发射台站工程、“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工程、柳州市及六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柳州日报社历史报刊数字化工程、柳州日报社全媒体提升工程(设备、演播厅、器材、人才培养等)。

(七)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开放、规范秩序,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各种积极健康的文化创意创新创业,推动成立文化产业合作联盟,推进文化产业主题的提升和壮大。制定和完善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演艺场所建设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深化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建立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手段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2全面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在前期部分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试点基础上,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引导和推进全市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继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和帮助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实施现代经营管理,提高文化消费服务水平,进一步树立健康、阳光、向善的社会形象。

3. 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扎实推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着力解决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形象好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确保柳州市文化市场长期健康稳定、繁荣发展。

4.  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版权保护、监管与服务平台,突出网络版权监管,推进软件正版化长效机制建设,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版权产业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动力。加强版权服务,完善著作权登记制度,支持版权代理、评估、质押、投资、融资等活动,拓展版权交易产业链,提高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度。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契机,以打造柳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为载体,创建文化金融新业态。

5.  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持政府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法保障公民享受文化展成果、参与文化活展文化造和有文化造成果知识产权等基本文化认真贯彻执行包括文物保法、非物文化遗产法、著作法、电影促进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文化法律法规,维护文化安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法治宣传主阵地作用;结合柳州实际,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保护立法工作;制定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发展,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提高文化执法水平,文化域法治建一步

(八)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1.  利用重大活动推介柳州文化。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依托东盟博览会文化交流合作展示平台及广西文化舟、广西文化年、中国国际演出交易会、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中国西部演出联盟、广西“三月三”歌会、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柳州国际奇石节等大型交流展示活动,大力推介柳州文化,提升柳州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充分把握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大好机遇,以举办文化论坛、剧展、书画联展、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产业项目推介等方式,推动柳州与两带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合作。

2.  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拓展精品剧目国内外演出和交流渠道,努力实现“走出去、打得响,占市场、夺大奖”,力争每两年创排推出一部具有柳州特色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推动舞蹈诗《侗》、原创音乐秀《弦舞蜻蜓》国际巡演,继续实施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东盟行,不断提升“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着力打造本土广播影视品牌栏目,力争在电视剧创作、拍摄和播出等方面有所突破。办好“美丽龙城”柳州艺术作品双年展,积极举办、承办和参与国际性艺术展览和赛事,持续举办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文艺交流活动,推出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各艺术门类精品力作,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3.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依法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大对文化贸易企业及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数字内容等产业领域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内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合作。鼓励各类文化企业运用本土优秀文化元素开发境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本土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

4.  拓展民间交流合作。制定出台《推动柳州文化走出去实施意见》,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扩大面向境外的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贸、援外、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与文创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对外贸易合力。依托 “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品牌,以外促内、以进带出、以演带创,深化国际演艺交流合作。

(九)开展文化扶贫行动

1.  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制定专门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项目,加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完善国家级贫困县三江县和融水县、自治区级贫困县融安县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品牌,发挥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重要作用,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提升。

2. 实施贫困地区非遗传承扶贫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鼓励非遗生产性企业扩大规模,培育壮大100规模以上非遗生产性企业,吸纳贫困村人口就业。借助“中国非遗博览会”、“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平台,优先推动贫困村非遗项目展览展示。在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评定、非遗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积极组织贫困村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创新“项目+创承人+基地”、“创承人+协会”、“公司+农户”模式,支持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

3. 推进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独特文化资源,搭建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借助外脑,以项目策划方式,充分梳理贫困地区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设计来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和效率。以特色文化产业示范点形式,征集推100“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助力贫困地脱贫致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吸纳有文化技能的农村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形成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4.  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组织自治区、市、县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加强业务指导,开展结对帮扶,培训文化人才,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在每年国家“三区”文化人才培养名额和支援计划中对贫困县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审、高层次人才推荐、评选树优中向基层一线文化工作者倾斜。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以人才小高地建设引领人才集聚和培养,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人才队伍。依托社科资源优势,打造柳州发展智库平台,培养智库专家队伍,及时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柳州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把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文化领军人物、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学术和文化科技带头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和文艺界有一定影响、高水平的名作家、艺术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培养一批作风正、能力强、技艺精、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选拔推荐、定向委派、签约制、导师工作室制跟班学习、重点培育、与教育培训机构协同建立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扩大培训班规模、提升培训层次。注重实践培养,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文化人才参与重点文化工作、承担重大文化课题、负责重要文化活动,支持中、青年文化干部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以及外出参加演出比赛活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继续落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一批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同时,选派基层文化工作者到自治区、市文化系统及有关单位进行脱产学习、挂职锻炼。

3.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积极争取编制、人事部门的支持,用足用好现有编制,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柳州市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重点培养引进文化紧缺人才,挖掘策划、创意、经营、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助推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长期持续发展。

五、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市各党委、  政府要把推文化强市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起推文化改革展的政治任,  把文化建设纳经济会发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服党委宣门协调文化新出版广行政部具体施、关职能密切合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工作新格局,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

1加大现有政策执行力度一是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年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二是依据相关政策,落实文化改革发展专项经费,如地方戏曲保护专项经费、文艺创作专项经费、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项经费等。三是加强对上级转移支付文化经费落实的监督,防止经费挪作他用。

2.  根据需要出台文化改革发展相关政策一是落实好国家、自治区有利于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加紧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三是依据上级政策出台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的政策,优先保证重要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确保新规划用地配套相关文体设施,确保配套文化设施与居民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四是继续出台鼓励扶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调动文化人才积极性。五是落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支持银行、保险、投资基金等机构联合采取投资企业股权、债券、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六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CEPA机制的战略部署及相关文件精神简化文化出口行政审批流程,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

(三)建立健全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效评估机制。一是将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绩效考评范围内,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起下达,一起考核,同样奖惩,增强文化建设责任感。二是将群众满意度列入免费开放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三是建立并完善检查和督办机制,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目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评细则,量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指标,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督办小组,定期督促检查。四是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在规划实施中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分析、调整,在规划实施终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规划实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评价考核挂钩,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按照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继续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群众文化、体育健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报刊宣传、科技培训等服务“六位一体”。

  


中长期规划

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6-12-27 08:41   

  

一、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情况  

二、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思想文化相互竞争、渗透和融合日趋激烈  

(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  

(三)互联网发展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挑战  

(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  

三、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指标  

四、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二)实施文化艺术精品战略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五)构建新型文化产业体系  

(六)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七)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八)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九)开展文化扶贫行动  

(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政策扶持  

(三)建立健全考评体系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三五”时期,是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时期,是柳州市实施“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实现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和产业改革创新发展、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目标的攻坚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全面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探索柳州市文化科学发展方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创具有时代特征、柳州特色、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局面,结合柳州文化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二五”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柳州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围绕建设“广西文化强市”远大目标,深入实施文化事业繁荣系列工程、文化产业发展系列工程。经过五年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了发展的主旋律,正确舆论导向引领着社会新风尚,文化自觉自信逐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新闻出版事业稳步推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才队伍稳步提升,柳州市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宣传舆论导向正确有力。市属新闻媒体、出版发行单位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聚思想共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书香龙城·文化柳州”全民阅读活动,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为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局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创作产生了舞蹈诗《侗》、原创音乐秀《蜻蜓》、广西首部十二个世居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彩调剧《红瑶梦》、中国侗族大型风情实景演出《坐夜》5部大型舞台剧目。彩调剧《红瑶梦》和舞蹈诗《侗》分获第八届、第九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此外,舞蹈《仫佬仫佬背背抱抱》获国家“荷花杯”金奖和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柳州市与国外专业团队打造的弦舞蜻蜓女子乐团,赴荷兰、比利时开24场欧洲巡演大获成功。7作品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书法作5人次获全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摄影作品《三人行》等获国际、全国摄影奖,大型民俗摄影专题集《中国侗族在三江》参加法兰克福书展。2013年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荣获第二届“广西十大创意”奖。经过五年的持续打造,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已成为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柳州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全市有各类博物54家(国有16家,非国有38家),数量位居全区第一,其49博物馆被纳入全区“百家博物馆”,自治区文化厅在全区推广柳州博物馆群建设经验。柳州工业博物馆建成免费开放,成为全国首家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全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自治区级21处、市县级1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自治区级30个、市级45个、县级13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名、自治区级23名、市级5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平台24个。拥有侗族文化、苗族文化2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三江县的高友、高秀、高定、车寨、平岩等5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卓越。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而先进,柳州市图书馆实施维修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场馆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连续五届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是第三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柳州市群众艺术馆、三江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柳州市博物馆、柳州文庙在全区率先实施夜间开放。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是国内最大的水上浮动舞台,也是柳州市最大的惠民平台之一。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坚持“文化惠民”,实现引客入柳,推动三产发展,带动文体休闲基建发展,完善柳江沿岸景观,提升我市“水上运动娱乐之都”的实力。全市86个乡镇实现文化站全覆盖,建成40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56个社区实现社区书屋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1147家,实“村村有书屋”目标。全市991个村点安装“村村通”直播卫星74627套,建成48个乡镇无线发射台站,广播覆盖达95.76%,电视覆盖达99.12%。为农村免费放映电影55576场,观众人数达6058138人次,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电影放映5007场;从2014年起为社区居民、农民工、中小学学生免费放映电影1546场,观众人数达642369人次。“柳江之夏”群文活动、三江县《侗不离酸》、柳城县“百村百戏”获文化部“群星奖”。元宵花灯展、龙城金秋、农村文艺会演等活动常年举办已形成知名品牌,业余文艺团队达1000余支,群众文化活跃度全区领先。鱼峰区“鱼峰歌圩”创建成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柳南区“为老工业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实践探索”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三江县、鹿寨县获得2014-2016“全国文化先进县”。融水县安陲乡、三江县梅林乡被文化部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鱼峰区、三江县林溪乡被文化部命名为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按照市委统一部署,于201410整合成立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全区率先完成国有院团改革,组建柳州市演艺集团。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市博物馆理事会,成立由全市50多家博物馆组成的“柳州博联”。推进新老媒体融合,柳州广播电视台建成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和广播电视于一体的区域化、多终端新媒体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官方网站、网络电视台、手机频道、互APP应用等多种新媒体业务,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文化产业实力迅速提升。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市区形成东、西、南、北、中5个文化产业重点片区,文化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刘三姐文化娱乐中心、柳州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百里柳江凤凰河文化旅游区、中国东盟(柳州)绿色创意印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柳州市文化产业结构合理、业态丰富,初步形成以新闻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展演、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休闲娱乐和文化生产服务等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对外文化交流跨越发展。“十二五”时期,柳州市国有艺术院团共进行境内外演出1600多场,观众逾100万人次。引进中外优秀剧目180多个,演出近300场,观众达30万人次。柳州画院举办境内外美术展览60多个,观展人数超过10万人次。舞台艺术精品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和原创音乐秀《弦舞蜻蜓》分别赴东南亚、中亚和欧洲演出。成功举办“美丽柳州——书画作品晋京展”和“美丽柳州——民族风情台湾花莲凤林书画作品展”。通过五届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的成功举办,引进巴西狂欢文化及意大利威尼斯狂欢文化,促进了我市与国际知名城市文化、体育的交流。

——文化市场运行健康有序。文化市场经营活动繁荣有序,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连续多年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优秀,连续多年获全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重大案件及十大案件办案单位,“扫黄打非”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表彰,文化市场持续保持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二、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自治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在文化发展上就构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一)思想文化相互竞争、渗透和融合日趋激烈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网络信息文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们正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临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思想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更大压力,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更加激烈,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必然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加强思想文化引导势在必行。

(三)互联网发展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挑战

从传播环境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现阶段覆盖最广、受众最多、影响巨大的大众传媒,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这既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新渠道、新载体,也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

30年改革开放,柳州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如今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选项的特征。人民群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变化不断加快,对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柳州市文化改革发展还面临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产业总量不大,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仍相对落后,距支柱产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偏低,文化消费不足,直接制约着全市文化改革发展三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四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需要优化,党委、政府主导、多部门合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商业、农业、教育等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五是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三局合并,行政执法职能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任务重、责任大,监管点多、线长、面宽相适应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六是文化人才队伍仍然薄弱,高端缺领军人才,中端缺骨干人才,基层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机制还不健全。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着力破解,迫切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转变方式、增强活力,全力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托广西“一带一路”重要门户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柳州市“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整合资源、优化供给、突出特色,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以融合发展为主线,扩大开放、促进融合、激活潜能、鼓励创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广西文化强市和西部地区重要文化中心,努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柳州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快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努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

——坚持统筹协调。加强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精品创作与群众文化、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深化文化与科技、创意、金融、商贸、旅游、教育、体育、通信、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坚持传承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柳州特色文化资源整理和开发,创新思路,努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与结构,拓展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手段,有效提升文化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广西文化强市和西部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为总目标,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柳州民族文化深厚底蕴优势为重点,2020年,基本建立起历史文脉清晰、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体制机制先进,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领先,整体水平和发展实力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文化强市。

(四)主要指标

——思想理论建设有效加强。推出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更加巩固。

——核心价值引领成效显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全面、深入推进,全体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得到巩固和提升。

——文艺精品创作更加繁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快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柳州特色、柳州印记、柳州品质的优秀文艺作品。力争每年推出10以上体现“中国梦”主题,反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彰显柳州特色文化,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精品力作,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方面形成日趋繁荣的创作局面,逐步形成柳州文艺的高地、高原、高峰。将《柳韵》办成有较强影响力的纯文学期刊,实现一本杂志代表一座城的目标。“十三五”期间,获国家大奖或自治区奖的艺术作品数量进一步增加,在广西乃至西南地区主要创作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优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成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不少200元;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不低于60%;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不少450平方米;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不低于6%;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覆盖率90%;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90%

——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创业、创造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重点,文化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群发展初见规模,与科技、金融、旅游、商贸、教育等形成融合发展态势,建成10大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100家重点文化企业,初步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占全市GDP不低于5%

——优秀文化传承生机勃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深入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博系统博物馆安防达标率达90%以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体系,加强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建设工作,初步形成全市文化遗产资源的战略性培育和整体性运用,具有柳州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建成。

——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有效。全市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更加灵活、平台支撑更加有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范围、项目不断拓展,在“一带一路”和东盟合作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形成政府、机构、民间多主体多渠道,“走出去、请进来”项目合作多类型多方式,以及演艺、书画、非遗、文博、传媒、出版、学术、文创等多领域多品种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十三五”期间开展重大国际文化交流项5次以上。

——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全市人才工作中的文化人才“小高地”建设卓有成效,与文化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特点相适应的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激励机制基本建成。政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区域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形成,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得到缓解,文化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带动全行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行业社会化专业化水准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培育或引进各类高端文化艺术人才10名,高科技文化人才10名;培育优秀文化管理人才100名,基层文化骨干人才1000名。

四、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1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加强媒体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决策部署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理论学习。

2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依托柳州社科人才优势,组建专业团队,培养智库专家队伍,着力打造柳州文化发展智库平台,围绕柳州文化发展中所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推出符合柳州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为新常态下柳州市的文化发展提供咨询对策参考。

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柳州精神,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4.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全面优化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扎实推进文明城区、文明县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百姓宣讲“百千万”、“雷锋超市”志愿服务站活动。加大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重点在人的文明素质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农村创建等薄弱环节实现突破。

(二)实施文化艺术精品战略

1.  开展“美丽南方”系列文艺精品创作。以迎接自治区成60年为契机,打造“美丽南方”品牌,推动柳州文艺工作创新发展。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艺术创作项目签约制度和艺委会评审制度,引进文化名家,实施柳州文艺“造星”工程,培育柳州艺术创作群体和各门类的领军人物,创作具有鲜明桂风壮韵特点和体现柳州风貌的文艺精品。

2. 开展民族特色艺术精品创作。加强“一带一路”题材、现实题材、民族题材、工业题材、农村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未成年人题材创作等,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创新艺术形象、融入现代理念、优化时尚包装,创作符合当今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民族艺术精品。“十三五”期间,市、县区两级文艺团体、文化馆、创作研究单位创排晚会 25台以上,推出大型舞台剧目3-5台,打造文化旅游实景演出1-2台,文学作品50篇(部)以上,书画作品300件以上。县区艺术表演团队每年力争演出100场以上,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每年演出100以上。每年出版1-2套反映柳州发展变化、体现柳州文化元素的著作或丛书。

3.  推动广播影视艺术发展。大力实施广播影视精品战略,扶持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以及工业、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等重点影视作品创作生产,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佳作,推出一批优秀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广播剧等。力争摄1-2有柳州特色、水准高、影响大的电视剧或电影。

4.  加强文艺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到创作、展演和评论各实践各环节。期间,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0篇以上广西区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评论文章。

5.  整合资源,推进设施建设。整合市、县区艺术团体资源,加大两级财力支持,优化创作生产条件。加快艺术创作基地、柳州文艺家之家、柳州美术馆等文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优秀民族艺术创作群体和表演团体,建立符合艺术规律的长效运行机制。整合“百里柳江”环江旅游码头,深挖水域资源,打造柳江码头经济文化带。统筹运营若干财政性投资形成的文化设施,探索市场化运作与公益性目标相结合的新路子。

6做好文化艺术宣传推广。加强宣传和媒体资源支持,统筹协调市县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对重大艺术创作的策划报道、动态跟踪、专题访谈和热点评论。利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制作播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精品片段、视频推介和新闻话题,营造有利文艺繁荣发展的舆论氛围。

7.  提升节庆品牌文化内涵。借势全域旅游发展,深挖“水上娱乐运动之都”、狂欢节庆、民俗节庆等活动的文化内涵,打造柳江经济文化旅游带。

  

文化艺术重点项目:

柳州艺术创作生产基地、柳州艺术长廊(集书屋、展陈、培训于一体的文化基地)、柳州文艺家之家、新建柳州美术馆、新建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城乡艺术教育培训工程、艺术中心升级改造。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优势,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单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转变。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经营(管理)、特许经营、公助民办等途径,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公共文化投入、管理和供给效率,形成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机制”公共文化发展新模式。

2.  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根据文化部关于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免费开放等工作,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总体思路,推进市群众艺术馆、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建立理事会,逐步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内部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现代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管理、监督和保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以国家、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依据,制定和实施柳州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探索制度化、系统化的地方标准实施模式,形成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运行规范有序、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的目标。以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为标准化试点单位,研究、制定保障标准、评价标准,逐步建立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水平。

4.  深化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变化、多渠道,特别是移动消费迅速增长和高端消费渐成规模的特点,加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与时俱进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一是优化供给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成“中心馆”,各区县建成“总分馆”,形成设施成网、服务共享、资源互通、城乡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新格局。二是丰富供给内容。依托我市人文优势和文化资源特色,创作开发多样化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艺术原创能力,有重点地培育、扶持、打造一批公共文化精品。三是改进供给方式。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推进“互联网+”,搭建新型数字化网络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四是实施开放供给。全面扩大公共文化领域开放,鼓励各级各部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供给,使知识、科技、文化、艺术等多种元素,政府、社会、市场等多种力量,融入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提升供给总量、提高服务效能。五是增强“短板”供给。采取适度倾斜、项目优先的办法,确保经济困难家庭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文化生活,公平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六是增进有效供给。改进公益电影放映机制,推动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室外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扩大政府采购公益文化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刘三姐大舞台周周演”、“水上大舞台天天演”、“东门戏台周末邀您看大戏”和“我的中国梦·想唱你就来——卡拉OK走村入屯进企业”等五大文化惠民品牌活动的节目供给。

5. 全面实施“书香龙城·文化柳州”全民阅读工程。制定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推进固定与流动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实体与数字结合的阅读设施、公共读物投放点以及城乡阅报栏(屏)等建设,推动家庭、社区、校园、农村、企业、机关阅读便利化。组织好各类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工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志愿服务,发展各类阅读组织,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捐书助读活动,支持实体书店、咖啡馆茶馆与图书馆合作开展阅读活动。推动农家书屋工程提效升级,完善出版物补充更新机制,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党报党刊和“三农”类报刊在农村免费赠阅。

6. 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档案馆建设,“十三五”期间,市、县区两级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备档案安全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新型公共档案馆。把各级综合档案馆建成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按照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要求,加快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十三五”期间,市级和50%县级综合档案馆,建成数字档案馆。充分利用政务网、公众网平台以及各类网络资源,开展档案信息服务。

公共文化重点项目:

革命老区县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新建柳州市图书馆(含少儿图书馆);柳州市图书24小时智能自助化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图书馆维修改造工程;城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项目;城区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申报国家级贫困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调研成果应用;柳州市数字阅读公共服务平台;柳州市柳南区为老工业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城中区为民服务中心。

(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1.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制定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和保护计划。加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推进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和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争取规划期内名录数量有所提升。做好市、县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优秀传承团体的认定工作。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实施“东门长廊——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展演中心”、“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保护利用设施”和“三江侗族大歌展示馆”等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期内,基本实现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全覆盖。推动知识普及、技能传习。

3. 振兴特色传统工艺。支持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创意设计与产品研发,促进传统工艺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扶持传统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融入百姓生活,使之成为提高传承群体收入、扩大就业、带动文创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4.  统筹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和创建工作。加强实地考察、资料收集、研究整理、资源整合工作,统筹推进以自治区级苗族文化(融水)、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基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

5.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机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大对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播展映活动。制定并实施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规划,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整理出版地方戏剧剧本。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传媒方式,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水平和传播能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持续做好以公益性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培训和演出服务。

6. 持续推进博物馆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做好工业博物馆、柳州文庙等公益性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强博物馆运行质量评估。结合各地历史人文资源特点,提升博物馆展陈特色,帮助融水、三江等县博物馆优化管理和展陈。积极推进柳宗元纪念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柳州抗战文化纪念园(综合博物馆)、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鹿寨县博物馆等建设,反映柳州厚重历史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群在文化惠民服务中的突出作用。

7.  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修编完成《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国保方案编制,完成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修缮及环境整治,建成陈列馆并对外免费开放。开展柳侯祠碑刻、柳州石刻、融水真仙岩石刻等保护工程。继续管理维护好既有历史街区,协调区域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风貌。推进柳州空压机厂、柳州造漆厂等老厂区工业遗迹保护利用,推动鹧鸪江凤凰巷工人生活传统街区保护工作,促进工业遗迹展示和利用,以工业遗迹、旧址为依托,融入工业、文化、民俗、节庆等元素,打造成为广西首个集旅游产品设计中心、创意文化设计中心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完整、互动性成熟的文化创意集聚区,丰富柳州历史文化底蕴。

8.  开展重点文物申报保护工程。扎实做好柳江人遗址、柳侯公园、东门城楼、柳州石刻、融水真仙岩石刻、三江侗族村寨、丹洲古城等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实施第六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完善文物消防安全设施,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着力排除各种文物险情。立足实际,推进柳州历史文化保护立法工作。

9.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积极推动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申遗村寨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及研究、展示等基础工作。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等地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施中国传统村落、自治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市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管理工作。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重要不可移动文物的维修保护、规划编制、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改善镇容村貌。积极发掘新的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推进相关申报工作

10.  实施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程。积极申报白莲洞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重点加强白莲洞遗址公园综合利用,推进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巨猿洞遗址、柳江人遗址等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安全防护和展示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完善保护管理机构。

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白莲洞考古遗址公园、柳州抗战文化纪念园、张公岭军事遗址公园、桂南会战检讨会旧址陈列馆、胡志明旧居抢救性修缮、广西农事试验场旧址修缮、柳宗元纪念馆、工业博物馆提升及工业文物保护利用、柳州文庙提升、正南门遗址修缮、柳州文物数据中心建设、市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化保护、市博物馆展陈提升、县级博物馆建设提升项目、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三江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程阳永济桥、岜团桥、马胖鼓楼、和里三王宫)、丹洲古城维修项目、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建设、柳江人遗址保护利用、柳城巨猿洞保护利用、廖磊公馆修缮项目、柳江隆盛九厅十八井修缮、柳城仫佬族古建筑群保护、古镇古城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全市重要文物消防安防防雷工程项目、柳州非国有博物馆数字化展示项目、民办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壮侗苗瑶文化(柳州)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三江县侗族大歌展示馆、三江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保护工程、融水县民族传统工艺技艺传承文化产业基地、东门长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柳州展示基地建设项目(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展演中心)。

(五)构建新型文化产业体系

1.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工作抓手,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多个产城融合、结构合理、带动就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柳州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华侨城)、东盟国际龙城府休旅世界、中航航空文化体验园、金绿洲“星光大道”、互联网数字教育基地、李宁体育社区等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2.  加强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结合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实施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扶持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意创新能力和成长发展潜力的小微文化企业,营造文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重点打造柳州奇石节、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中国柳州世界水上极速运动大赛等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和数字影院建设,引导和促进文化消费。

3.  加快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推动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乡镇、街区、村屯建设,形成“一地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特色文化精品培育战略,推出一批具有柳州特色、民族特点且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支持《侗》在惠民演出的同时开展国内外巡演,实现文艺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4.  加快推进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结合旧城区改造、老厂房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艺术创意园、23度文化创意产业园、柳州工业设计产业园、石尚1966、柳柴基地等,集聚发展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数字出版和动漫游戏等文创产业,逐步把柳州打造成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市。以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为重点,拓展印刷生产、商务、展示、研发、设计和物流产业链,打造中国—东盟绿色创意印刷产业园柳州园区。

5.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升工程,支持园区基地更好地发挥创意孵化、人才培养、产业融合、平台服务、培育品牌等功能。实施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推进原创动漫精品培育计划,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以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为重点,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书报刊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汽车休闲文化、汽车运动文化、数字内容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

6.  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按照“以大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信息、资本、教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以全媒体融合为发展方向,推动广电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广电立体化传播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广西柳州(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项目、柳州工业设计产业园、中航柳州体验园(一期)、东盟国际龙城府文化休旅世界、柳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柳州会展商务集聚区(二期)、柳州国际奇石文化产业园、“中国知青第一城”文化旅游体验园、广西奇石公盘交易中心及赏石文化产业园、广西壮瑶苗侗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体验园、柳州石1966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天下侗寨”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体验园、文化艺术创意园、柳州市传统出版和新兴(数字)出版融合项目、柳州市金绿洲“星光大道”。

(六)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1.  全面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传输网络的优势,推进有线、无线和卫星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协同覆盖,实现全程全网、无缝连接,使用户可随时随地接收综合信息服务,享受全程全时段的视听节目。加速推进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宽带广电建设,推动有线、无线、卫星融合一体化发展。开展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家庭建设,积极发展高清电视3D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广播、回看点播、电视院线、宽带服务、网络电商等新兴业务,使节目内容有效覆盖电视机、机顶盒、手机、电脑等多种终端,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加快构建广播影视数字化公共传播体系。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覆盖接收。统筹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覆盖方式,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通过无线(数字)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和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6套广播节目;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和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增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能力。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传输设备升级改造、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开办合办科技致富、农林养殖、知识普及、法治建设、卫生防疫、运动健身、防灾减灾、水利气象、文化娱乐等贴近基层群众需要的服务性广播电视栏目节目,并逐步增加播出时间。把民族语综合类广播电视节目纳入相应公共服务保障范围。

3.  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完善运用体制机制,推动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依托技术创新建设全媒体平台,形成包括柳州日报、柳州晚报、柳州新闻网、柳州日报网、数字报、柳州日APP、柳州1APP、公众微信号集群、官方微博在内的媒体矩阵。完善柳州报业大厦智能化和柳州日报社印务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建成集报刊出版、数字印刷、环保包装、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绿色印刷产业园

4.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全面升级广播影视信息和网络安全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广播影视融合媒体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市、县无线发射台(转播台、监测台、卫星地球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监测监管需要;完善制播传输、安全管理、指挥调度、预警监测、应急处置等技术保障系统,保障三网融合环境下内容源的安全可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意识形态及文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依托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专网优势,启动绿色互联网建设工程,加强互联网内容管控,为未成年人和用户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新型主流媒体重点项目:

柳州市广播电视台提升改造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联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无线覆盖发射台站工程、“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工程、柳州市及六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柳州日报社历史报刊数字化工程、柳州日报社全媒体提升工程(设备、演播厅、器材、人才培养等)。

(七)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1.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开放、规范秩序,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各种积极健康的文化创意创新创业,推动成立文化产业合作联盟,推进文化产业主题的提升和壮大。制定和完善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演艺场所建设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的政策措施。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深化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建立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手段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2全面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在前期部分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转型升级试点基础上,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引导和推进全市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继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和帮助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实施现代经营管理,提高文化消费服务水平,进一步树立健康、阳光、向善的社会形象。

3. 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扎实推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着力解决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严重短缺的问题,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形象好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确保柳州市文化市场长期健康稳定、繁荣发展。

4.  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版权保护、监管与服务平台,突出网络版权监管,推进软件正版化长效机制建设,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版权产业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动力。加强版权服务,完善著作权登记制度,支持版权代理、评估、质押、投资、融资等活动,拓展版权交易产业链,提高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度。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契机,以打造柳州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产权登记托管平台为载体,创建文化金融新业态。

5.  加强文化法治建设。持政府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依法保障公民享受文化展成果、参与文化活展文化造和有文化造成果知识产权等基本文化认真贯彻执行包括文物保法、非物文化遗产法、著作法、电影促进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文化法律法规,维护文化安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法治宣传主阵地作用;结合柳州实际,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保护立法工作;制定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发展,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提高文化执法水平,文化域法治建一步

(八)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1.  利用重大活动推介柳州文化。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依托东盟博览会文化交流合作展示平台及广西文化舟、广西文化年、中国国际演出交易会、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中国西部演出联盟、广西“三月三”歌会、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柳州国际奇石节等大型交流展示活动,大力推介柳州文化,提升柳州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充分把握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大好机遇,以举办文化论坛、剧展、书画联展、文化遗产展示、文化产业项目推介等方式,推动柳州与两带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合作。

2.  推动文艺精品“走出去”。拓展精品剧目国内外演出和交流渠道,努力实现“走出去、打得响,占市场、夺大奖”,力争每两年创排推出一部具有柳州特色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推动舞蹈诗《侗》、原创音乐秀《弦舞蜻蜓》国际巡演,继续实施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东盟行,不断提升“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品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着力打造本土广播影视品牌栏目,力争在电视剧创作、拍摄和播出等方面有所突破。办好“美丽龙城”柳州艺术作品双年展,积极举办、承办和参与国际性艺术展览和赛事,持续举办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城市文艺交流活动,推出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各艺术门类精品力作,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3.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依法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加大对文化贸易企业及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数字内容等产业领域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鼓励各类企业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内外开展文化领域投资合作。鼓励各类文化企业运用本土优秀文化元素开发境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本土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

4.  拓展民间交流合作。制定出台《推动柳州文化走出去实施意见》,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扩大面向境外的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贸、援外、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与文创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对外贸易合力。依托 “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品牌,以外促内、以进带出、以演带创,深化国际演艺交流合作。

(九)开展文化扶贫行动

1.  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制定专门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项目,加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完善国家级贫困县三江县和融水县、自治区级贫困县融安县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品牌,发挥好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重要作用,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跨越式提升。

2. 实施贫困地区非遗传承扶贫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鼓励非遗生产性企业扩大规模,培育壮大100规模以上非遗生产性企业,吸纳贫困村人口就业。借助“中国非遗博览会”、“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平台,优先推动贫困村非遗项目展览展示。在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评定、非遗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积极组织贫困村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创新“项目+创承人+基地”、“创承人+协会”、“公司+农户”模式,支持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

3. 推进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独特文化资源,搭建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借助外脑,以项目策划方式,充分梳理贫困地区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设计来实现文化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和效率。以特色文化产业示范点形式,征集推100“一乡一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民族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助力贫困地脱贫致富。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吸纳有文化技能的农村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形成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4.  加强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组织自治区、市、县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贫困村加强业务指导,开展结对帮扶,培训文化人才,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支持和帮助贫困村培养文化骨干、文化能人,帮助贫困村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在每年国家“三区”文化人才培养名额和支援计划中对贫困县予以倾斜。在职称评审、高层次人才推荐、评选树优中向基层一线文化工作者倾斜。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以人才小高地建设引领人才集聚和培养,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富有活力、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人才队伍。依托社科资源优势,打造柳州发展智库平台,培养智库专家队伍,及时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柳州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把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文化领军人物、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学术和文化科技带头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和文艺界有一定影响、高水平的名作家、艺术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培养一批作风正、能力强、技艺精、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灵活采选拔推荐、定向委派、签约制、导师工作室制跟班学习、重点培育、与教育培训机构协同建立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扩大培训班规模、提升培训层次。注重实践培养,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文化人才参与重点文化工作、承担重大文化课题、负责重要文化活动,支持中、青年文化干部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以及外出参加演出比赛活动,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继续落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一批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同时,选派基层文化工作者到自治区、市文化系统及有关单位进行脱产学习、挂职锻炼。

3.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积极争取编制、人事部门的支持,用足用好现有编制,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高层次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柳州市关于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重点培养引进文化紧缺人才,挖掘策划、创意、经营、管理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助推全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长期持续发展。

五、柳州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十三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市各党委、  政府要把推文化强市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起推文化改革展的政治任,  把文化建设纳经济会发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服党委宣门协调文化新出版广行政部具体施、关职能密切合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工作新格局,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

1加大现有政策执行力度一是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年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二是依据相关政策,落实文化改革发展专项经费,如地方戏曲保护专项经费、文艺创作专项经费、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项经费等。三是加强对上级转移支付文化经费落实的监督,防止经费挪作他用。

2.  根据需要出台文化改革发展相关政策一是落实好国家、自治区有利于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加紧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三是依据上级政策出台文化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的政策,优先保证重要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设施、项目用地,确保新规划用地配套相关文体设施,确保配套文化设施与居民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四是继续出台鼓励扶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调动文化人才积极性。五是落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支持银行、保险、投资基金等机构联合采取投资企业股权、债券、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六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CEPA机制的战略部署及相关文件精神简化文化出口行政审批流程,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

(三)建立健全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效评估机制。一是将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绩效考评范围内,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起下达,一起考核,同样奖惩,增强文化建设责任感。二是将群众满意度列入免费开放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三是建立并完善检查和督办机制,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目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考评细则,量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指标,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督办小组,定期督促检查。四是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在规划实施中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分析、调整,在规划实施终期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规划实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评价考核挂钩,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按照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继续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群众文化、体育健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报刊宣传、科技培训等服务“六位一体”。

  


copyright 2015 wglj.liu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 桂ICP备11004426号-3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19号
地址:柳州市桂中大道1号文化产业大厦12楼
联系方式:0772-2812452 网站标识码:45020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