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0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发布日期: 2023-08-02 11:18   

尊敬的×××委员:

您在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关于大力推进我市非遗技艺转化为非遗产业的建议》(第105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柳州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柳州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6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1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2名,总计286名传承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科技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一)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

目前,柳州市已投入50万资金用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目前建设完成30项自治区级以上非遗项目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的整理、制作,包括非遗专题片30部,代表性传承人数据档案55份,项目照片300张。

自2020年起,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各乡镇开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数据库采集工作,搭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大数据平台》,并提供上线访问。2022年春节前后,在线上推出“木心墨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展,以影像、模型、装置等形式多样的展陈方式,让市民欣赏侗族木构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搭载电商平台销售衍生产品

鼓励非遗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和技术攻关,推出非遗特色衍生产品。利用真空包装、自动化等技术帮助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延长食品保存时间等,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遴选我市非遗产品参加“非遗购物节”线上销售,借助“非遗购物节”活动契机,与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电商、快手、小红书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辟专区、开设“非遗品牌馆”,期间邀请新媒体、网红主播现场直播,带动线上观众体验非遗的魅力,拓宽我市非遗产品销售渠道。

二、建设多样化非遗保护平台

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建设与本地的经济、生态、旅游、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传承基地设立在传承人家中、旅游景点、文化商业地带、学校、家庭手工作坊、村屯文化站、专业剧团等地方,建立了展示(展演)中心、保护和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传承示范户、进校园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研究基地等各类保护平台。我市建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66个,其中55个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工作平台。2021年我市柳州市城市职业学院、三江觅语文化、融水彩云苗艺三家高校及企业荣获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推动非遗文创发展,助力传统工艺振兴。

三、加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柳州市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培养非遗专业人才作出努力。一是增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数量。二是以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指导教师队伍,加强过程性指导及评估。三是积极开展“非遗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签约聘请外省及本省相关传承人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开展各种宣传讲座活动,提升专业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技艺认知。四是依托“大师工作室”、民族工艺开放式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培训、实践操作体验活动,深化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和理解,并提高相应技能。五是以赛促教,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六是挖掘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开展对柳州当地非遗研究。通过对教师队伍多形式多途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教学、培训、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宣传保护和创新发展。

(二)持续推进非遗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一是新增非遗专业课程,重点培育艺术类、体育类相关专业特色非遗课程,支持相关课程开展非遗数字化资源建设,利用现代多媒体、大数据技术,充分记录和展示非遗,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二是充分运用《艺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蜡染手工技艺》《扎染手工技艺》等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创立独特的传承创新课程培训品牌,创新培训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等;常态化开展全校范围“线上+线下”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三是发挥柳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中心作用,整合学校资源,面向各中小学开展柳州市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改革交流活动,深化民族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效应。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合作交流

一是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内容,加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大师工作室”、基地建设与区域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接轨,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基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民间传统工艺研究与创新,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

二是完善民族教育基地与平台建设。支持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民族非遗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在非遗基地设立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就业工坊,为民族非遗教学、培训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建设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城职院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展示中心,二职校作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开展相关非遗论坛活动,组织学校师生参与全国性交流研讨和比赛,力争获自治区级相关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作典型经验推广。

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一)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柳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线上在我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播出“非遗·记忆”非遗影像线上展,精选柳州市各县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进行推荐和宣传,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欣赏非遗、了解非遗;线下则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活动主会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暨“柳州人游三江”启动仪式、非遗集市和侗族服饰大赛等活动,通过搭建非遗产品线下销售平台,推动非遗产品销售,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获得收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二)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充分挖掘本地非遗特色,依托非遗体验基地、景区景点、特色街区、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空间,通过各类媒体做好主题旅游线路的宣传推广工作。“美城美村——柳州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入选2022年全区民族风情和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名单。

(三)加强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景区,在旅游景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体验、销售专区。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示范基地等保护工作平台纳入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并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学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活动,让中小学生体验非遗项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

2020年起,柳州市投入50万资金用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目前已开展40个项目的采集工作,数据采集的成果已整理上传至柳州非遗展示中心及公众号上,可方便群众点击查看。我们将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采用真人、图片、实物、音像展示等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活态文化,有力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拓展非遗传播渠道,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媒体进行传播非遗保护工作动态;举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重要作用,助力非遗产品销售;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支持各县区依托丰富非遗资源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参加“广西有礼”“广西美味”“广西有戏”各类展示展演、文旅商品和非遗美食大集市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点)活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再次感谢您对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相关公示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于对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0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发布日期: 2023-08-02 11:18   

尊敬的×××委员:

您在柳州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出《关于大力推进我市非遗技艺转化为非遗产业的建议》(第105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柳州市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柳州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6项;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1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62名,总计286名传承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科技助力非遗保护传承

(一)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

目前,柳州市已投入50万资金用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目前建设完成30项自治区级以上非遗项目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的整理、制作,包括非遗专题片30部,代表性传承人数据档案55份,项目照片300张。

自2020年起,柳州市群众艺术馆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各乡镇开展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数据库采集工作,搭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大数据平台》,并提供上线访问。2022年春节前后,在线上推出“木心墨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展,以影像、模型、装置等形式多样的展陈方式,让市民欣赏侗族木构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搭载电商平台销售衍生产品

鼓励非遗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和技术攻关,推出非遗特色衍生产品。利用真空包装、自动化等技术帮助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延长食品保存时间等,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遴选我市非遗产品参加“非遗购物节”线上销售,借助“非遗购物节”活动契机,与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电商、快手、小红书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辟专区、开设“非遗品牌馆”,期间邀请新媒体、网红主播现场直播,带动线上观众体验非遗的魅力,拓宽我市非遗产品销售渠道。

二、建设多样化非遗保护平台

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建设与本地的经济、生态、旅游、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传承基地设立在传承人家中、旅游景点、文化商业地带、学校、家庭手工作坊、村屯文化站、专业剧团等地方,建立了展示(展演)中心、保护和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传承示范户、进校园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研究基地等各类保护平台。我市建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66个,其中55个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工作平台。2021年我市柳州市城市职业学院、三江觅语文化、融水彩云苗艺三家高校及企业荣获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推动非遗文创发展,助力传统工艺振兴。

三、加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柳州市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培养非遗专业人才作出努力。一是增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数量。二是以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指导教师队伍,加强过程性指导及评估。三是积极开展“非遗大师进校园”系列活动,签约聘请外省及本省相关传承人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开展各种宣传讲座活动,提升专业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技艺认知。四是依托“大师工作室”、民族工艺开放式实验室等平台开展培训、实践操作体验活动,深化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和理解,并提高相应技能。五是以赛促教,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大赛等,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六是挖掘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开展对柳州当地非遗研究。通过对教师队伍多形式多途径培养培训,全面提升教学、培训、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能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宣传保护和创新发展。

(二)持续推进非遗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一是新增非遗专业课程,重点培育艺术类、体育类相关专业特色非遗课程,支持相关课程开展非遗数字化资源建设,利用现代多媒体、大数据技术,充分记录和展示非遗,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二是充分运用《艺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蜡染手工技艺》《扎染手工技艺》等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和培训;创立独特的传承创新课程培训品牌,创新培训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等;常态化开展全校范围“线上+线下”民族教育工作,开展民族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三是发挥柳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中心作用,整合学校资源,面向各中小学开展柳州市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改革交流活动,深化民族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效应。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合作交流

一是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内容,加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大师工作室”、基地建设与区域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接轨,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基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进行民间传统工艺研究与创新,推动传统手工艺品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

二是完善民族教育基地与平台建设。支持艺术类、体育类专业民族非遗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在非遗基地设立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就业工坊,为民族非遗教学、培训提供场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建设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城职院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基地、展示中心,二职校作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开展相关非遗论坛活动,组织学校师生参与全国性交流研讨和比赛,力争获自治区级相关奖励,在全国职业院校作典型经验推广。

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

(一)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柳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线上在我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播出“非遗·记忆”非遗影像线上展,精选柳州市各县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2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进行推荐和宣传,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欣赏非遗、了解非遗;线下则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活动主会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暨“柳州人游三江”启动仪式、非遗集市和侗族服饰大赛等活动,通过搭建非遗产品线下销售平台,推动非遗产品销售,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获得收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购物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二)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充分挖掘本地非遗特色,依托非遗体验基地、景区景点、特色街区、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空间,通过各类媒体做好主题旅游线路的宣传推广工作。“美城美村——柳州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入选2022年全区民族风情和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名单。

(三)加强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景区,在旅游景区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体验、销售专区。推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示范基地等保护工作平台纳入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并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学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活动,让中小学生体验非遗项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

2020年起,柳州市投入50万资金用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目前已开展40个项目的采集工作,数据采集的成果已整理上传至柳州非遗展示中心及公众号上,可方便群众点击查看。我们将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工作,采用真人、图片、实物、音像展示等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活态文化,有力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拓展非遗传播渠道,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媒体进行传播非遗保护工作动态;举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重要作用,助力非遗产品销售;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支持各县区依托丰富非遗资源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参加“广西有礼”“广西美味”“广西有戏”各类展示展演、文旅商品和非遗美食大集市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点)活动,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再次感谢您对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copyright 2015 wglj.liu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 桂ICP备11004426号-3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19号
地址:柳州市桂中大道1号文化产业大厦12楼
联系方式:0772-2812452 网站标识码:45020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