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热闹”到“学门道”!三江研学游“有料”更“有心”

来源: 风情三江  |   发布日期: 2025-11-17 10:28   

从“看热闹”到“学门道”!三江研学游

“有料”更“有心”

最近,三江侗族自治县研学游格外火热,南宁市新民中学、柳州市中山中学的上千名中学生走进三江,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非遗课堂的学生。手里的画笔和绣针,就是他们的新“文具”。这看似是研学旅行,实际上,三江摸索出的是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子。

非遗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上手体验的“活教材”。


学生们在程阳八寨跟非遗传承人学侗族刺绣、画三江农民画,这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之间,触摸的是历史的脉搏,感受的是文化的温度。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也更能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孩子们的心田。对于非遗本身来说,这也是一次生命的绽放,当年轻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老手艺就有了新未来。

“景区+课程+传承人”模式,把“研学+”做成了“共赢+”。


三江这套组合拳打得很精准。景区提供真实的文化场景,课程保障学习的系统性,传承人则确保技艺的原汁原味。这样一来,学生们得到宝贵的实践课,非遗找到传播的大舞台,当地百姓也因文旅消费增加收入。这不仅是文旅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用实践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真正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成发展的“硬支撑”。

“研学+”为更多民族地区提供样板。


三江的实践证明,宝贵的文化资源未必远在深山无人知,只要找对路子,就能把它变成发展的“富矿”。“研学+”加出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文化自信,是乡村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它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可如此和谐共生,教育目标与乡村振兴能够如此同频共振。

三江“研学+”值得好评,它让沉淀于乡野的非遗“活”起来,让前来的学子“心”动起来,更让三江的发展“旺”起来。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创新,让三江在传承与发展中,走出更多和美新路。

记者:龚普康



图片新闻

从“看热闹”到“学门道”!三江研学游“有料”更“有心”

来源: 风情三江  |   发布日期: 2025-11-17 10:28   

从“看热闹”到“学门道”!三江研学游

“有料”更“有心”

最近,三江侗族自治县研学游格外火热,南宁市新民中学、柳州市中山中学的上千名中学生走进三江,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非遗课堂的学生。手里的画笔和绣针,就是他们的新“文具”。这看似是研学旅行,实际上,三江摸索出的是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子。

非遗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上手体验的“活教材”。


学生们在程阳八寨跟非遗传承人学侗族刺绣、画三江农民画,这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之间,触摸的是历史的脉搏,感受的是文化的温度。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书本上的知识更鲜活,也更能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孩子们的心田。对于非遗本身来说,这也是一次生命的绽放,当年轻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老手艺就有了新未来。

“景区+课程+传承人”模式,把“研学+”做成了“共赢+”。


三江这套组合拳打得很精准。景区提供真实的文化场景,课程保障学习的系统性,传承人则确保技艺的原汁原味。这样一来,学生们得到宝贵的实践课,非遗找到传播的大舞台,当地百姓也因文旅消费增加收入。这不仅是文旅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用实践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真正把文化的“软实力”转化成发展的“硬支撑”。

“研学+”为更多民族地区提供样板。


三江的实践证明,宝贵的文化资源未必远在深山无人知,只要找对路子,就能把它变成发展的“富矿”。“研学+”加出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文化自信,是乡村蓬勃向上的新气象。它让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可如此和谐共生,教育目标与乡村振兴能够如此同频共振。

三江“研学+”值得好评,它让沉淀于乡野的非遗“活”起来,让前来的学子“心”动起来,更让三江的发展“旺”起来。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创新,让三江在传承与发展中,走出更多和美新路。

记者:龚普康



copyright 2015 wglj.liu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 桂ICP备11004426号-3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19号
地址:柳州市桂中大道1号文化产业大厦12楼
联系方式:0772-2812452 网站标识码:45020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