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轻喜剧《会发光的朋友》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戏剧融合新路径

来源: 北京戏剧家协会  |   发布日期: 2025-10-22 17:53   

2025年10月18日上午,山歌轻喜剧《会发光的朋友》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办,以“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戏剧的融合与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戏曲研究、导演、编剧、艺术管理、舞台美术及音乐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以及剧目出品方与主创代表,共同就该剧目的艺术特色、创作理念及其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于上午9时30分在北京市文联6层2会议室准时开始。会议由主持人首先介绍了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及《会发光的朋友》项目的基本情况。这部由柳州市艺术剧院、柳州市演艺集团携手北京青年导演黄彦卓共同创排的剧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彩调)为创作基底,成功实现了传统山歌艺术与现代轻喜剧的有机融合。经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戏剧家协会联合推荐,该剧于9月21-22日作为开幕剧目亮相第29届BESETO(中日韩)戏剧节。演出中非遗彩调、白莲洞文明遗存、刘三姐歌谣等经典中华文化元素的创新呈现,收获海外观众高度关注与热烈反响。值得关注的是,10月17日至26日该剧在北京亦花园开启驻场演出,生动展现的柳州文化意蕴引发观演热潮,特别是17日首演专场,赢得业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演出次日,由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冉常建主持的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重点围绕非遗剧种在当代戏剧生态中的活化传承与创新传播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柳州市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叶苗壮


随后,剧目出品方柳州市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叶苗壮进行了发言,阐述了项目发起的初衷与愿景,并向现场嘉宾发出“壮美广西 惊奇柳州”文化品牌计划——“跟着演出去旅游”的盛情邀约,期待通过深化合作打造更多彰显柳州地域文化特质的舞台艺术作品。


编剧、导演黄彦卓


紧接着,编剧、导演黄彦卓阐述了创作心得及排演过程中的深刻思考:《会发光的朋友》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将音乐部分打磨至极致,我们始终在排练场反复精研音乐。剧本也历经数十稿的精心修改,最终得以成型,并融入了7首动听的原创及改编歌曲。同时,我们也期待各位嘉宾能为剧目提供更多宝贵建议,以便我们更好地推进非遗与商业化戏剧的融合发展。

在专家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发表了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与评价。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冉常建认为黄彦卓导演的系列作品成功融合了社会价值与经济商业价值,符合当前国家对戏剧文化的要求,因此常被北京市文旅局和剧协作为典范提及。本次观看的山歌轻喜剧《会发光的朋友》强调互动、沉浸,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变被动观赏为主动参与。特别是开场分发螺蛳粉互动环节,不仅是物质分享,更是文化象征和观演约定的提示,同时引导观众放声歌唱、灯光互动等设计,敏锐捕捉了当代观众渴望参与的心理需求,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共同创作者,丰富了剧场体验。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戏曲学硕士、编剧、导演熊莺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戏曲学硕士、编剧、导演熊莺说到:原以为会是传统的山歌(对歌)表演,但实际演出充满了青春、时尚和现代感,是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典范。柳州本土文化符号(山歌、刘三姐经典歌曲、白莲洞文化遗址、螺蛳粉)自然地融入剧情和音乐中。舞台布景(如洞穴感)与当地文旅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文旅+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叠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叠说到:开场提到的白莲洞、柳州千年文化渊源等元素可以更紧密地融入剧情,而非仅作为背景。通过女主角的采风经历,将柳州风土人情与角色成长直接关联。目前剧本已具备巡演基础,但需加强柳州文化符号的普适性解释,使外地观众也能理解其内涵。

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戏曲教育教研室主任刘璐


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戏曲教育教研室主任刘璐对柳州艺术剧院及黄文卓导演的剧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剧目互动性强、演出精彩。同时与黄彦卓相识20年,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当晚在演出中被绣球砸中,感到幸运,并保留绣球作为纪念。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音乐系教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马洪波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音乐系教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马洪波:《会发光的朋友》让他感到彻底放松,次日早晨仍感觉神清气爽。他认为这是一部商业剧能给观众带来的最好感受。作为戏剧音乐研究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曾多次观察到中型剧目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音乐深度不足问题。这出剧目彻底突破了我既往的审美认知框架,其音乐构筑不仅精准契合作品气质,更实现了艺术性、技术性与叙事功能的完美统合,展现出远超行业基准的卓越品质。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宋旸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宋旸对戏剧的感染力和导演的创作风格(都市情感、内心疗愈、正能量)持肯定态度,但重点是从舞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非常具体、专业的分析和改进建议。认为这部戏在舞美设计上仍有深化和挖掘的空间,并表达了对未来 “Plus版” 的期待。

合影


研讨会在全体与会嘉宾的合影留念后圆满结束。本次会议不仅为《会发光的朋友》剧目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意见,也为非遗文化如何借助现代戏剧语言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商业戏剧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开拓了思路。



工作动态

山歌轻喜剧《会发光的朋友》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戏剧融合新路径

来源: 北京戏剧家协会  |   发布日期: 2025-10-22 17:53   

2025年10月18日上午,山歌轻喜剧《会发光的朋友》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办,以“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戏剧的融合与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戏曲研究、导演、编剧、艺术管理、舞台美术及音乐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以及剧目出品方与主创代表,共同就该剧目的艺术特色、创作理念及其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于上午9时30分在北京市文联6层2会议室准时开始。会议由主持人首先介绍了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及《会发光的朋友》项目的基本情况。这部由柳州市艺术剧院、柳州市演艺集团携手北京青年导演黄彦卓共同创排的剧目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州彩调)为创作基底,成功实现了传统山歌艺术与现代轻喜剧的有机融合。经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戏剧家协会联合推荐,该剧于9月21-22日作为开幕剧目亮相第29届BESETO(中日韩)戏剧节。演出中非遗彩调、白莲洞文明遗存、刘三姐歌谣等经典中华文化元素的创新呈现,收获海外观众高度关注与热烈反响。值得关注的是,10月17日至26日该剧在北京亦花园开启驻场演出,生动展现的柳州文化意蕴引发观演热潮,特别是17日首演专场,赢得业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演出次日,由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冉常建主持的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重点围绕非遗剧种在当代戏剧生态中的活化传承与创新传播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柳州市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叶苗壮


随后,剧目出品方柳州市艺术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叶苗壮进行了发言,阐述了项目发起的初衷与愿景,并向现场嘉宾发出“壮美广西 惊奇柳州”文化品牌计划——“跟着演出去旅游”的盛情邀约,期待通过深化合作打造更多彰显柳州地域文化特质的舞台艺术作品。


编剧、导演黄彦卓


紧接着,编剧、导演黄彦卓阐述了创作心得及排演过程中的深刻思考:《会发光的朋友》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将音乐部分打磨至极致,我们始终在排练场反复精研音乐。剧本也历经数十稿的精心修改,最终得以成型,并融入了7首动听的原创及改编歌曲。同时,我们也期待各位嘉宾能为剧目提供更多宝贵建议,以便我们更好地推进非遗与商业化戏剧的融合发展。

在专家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发表了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与评价。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长冉常建认为黄彦卓导演的系列作品成功融合了社会价值与经济商业价值,符合当前国家对戏剧文化的要求,因此常被北京市文旅局和剧协作为典范提及。本次观看的山歌轻喜剧《会发光的朋友》强调互动、沉浸,打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变被动观赏为主动参与。特别是开场分发螺蛳粉互动环节,不仅是物质分享,更是文化象征和观演约定的提示,同时引导观众放声歌唱、灯光互动等设计,敏锐捕捉了当代观众渴望参与的心理需求,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乃至共同创作者,丰富了剧场体验。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戏曲学硕士、编剧、导演熊莺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戏剧戏曲学硕士、编剧、导演熊莺说到:原以为会是传统的山歌(对歌)表演,但实际演出充满了青春、时尚和现代感,是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典范。柳州本土文化符号(山歌、刘三姐经典歌曲、白莲洞文化遗址、螺蛳粉)自然地融入剧情和音乐中。舞台布景(如洞穴感)与当地文旅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新颖的“文旅+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叠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胡叠说到:开场提到的白莲洞、柳州千年文化渊源等元素可以更紧密地融入剧情,而非仅作为背景。通过女主角的采风经历,将柳州风土人情与角色成长直接关联。目前剧本已具备巡演基础,但需加强柳州文化符号的普适性解释,使外地观众也能理解其内涵。

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戏曲教育教研室主任刘璐


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戏曲教育教研室主任刘璐对柳州艺术剧院及黄文卓导演的剧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剧目互动性强、演出精彩。同时与黄彦卓相识20年,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当晚在演出中被绣球砸中,感到幸运,并保留绣球作为纪念。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音乐系教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马洪波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音乐系教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马洪波:《会发光的朋友》让他感到彻底放松,次日早晨仍感觉神清气爽。他认为这是一部商业剧能给观众带来的最好感受。作为戏剧音乐研究领域的资深从业者,他曾多次观察到中型剧目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音乐深度不足问题。这出剧目彻底突破了我既往的审美认知框架,其音乐构筑不仅精准契合作品气质,更实现了艺术性、技术性与叙事功能的完美统合,展现出远超行业基准的卓越品质。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宋旸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宋旸对戏剧的感染力和导演的创作风格(都市情感、内心疗愈、正能量)持肯定态度,但重点是从舞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非常具体、专业的分析和改进建议。认为这部戏在舞美设计上仍有深化和挖掘的空间,并表达了对未来 “Plus版” 的期待。

合影


研讨会在全体与会嘉宾的合影留念后圆满结束。本次会议不仅为《会发光的朋友》剧目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意见,也为非遗文化如何借助现代戏剧语言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商业戏剧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开拓了思路。



copyright 2015 wglj.liuzhou.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 桂ICP备11004426号-3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119号
地址:柳州市桂中大道1号文化产业大厦12楼
联系方式:0772-2812452 网站标识码:4502000035